心上有个人,才能活下去
鹿道森,25岁的摄影创作人,微博留下5000字遗书后,灵魂飞升。
这封遗书看哭无数人,戳中很多当代年轻人心中的痛苦与挣扎,无奈甚至绝望。
鹿道森绝望到了尽头。他写道:“我不愿再轮回。化作一粒尘,一滴雨,都好过在这世上。生而为人,我很抱歉。”
如若被爱过,何必说抱歉?
他寄予别人希望:“陌生人,请你一定要记住,你就是值得被爱的!”
然而,这是他心头无法弥合的创伤,因为自己是那个未被父母珍爱过的小孩。
年轻人的离去,痛惜中想起一句话:心上有个人,才能活下去。
25年的时光里,鹿道森也许遇见一些路过他心上的人,和蔼的老师、对他还不错的各种亲戚、爱好摄影的小伙伴,还有假期里挨着的唯一感到温暖的外婆。
但这些温暖都属片段式的,真正让每个人活出底气和勇气的,是来自于父母在我们心里的坚定驻守。
心上的这个人,本该就是赋予我们生命的人。
在孩童时期,我们需要体验到自己的父母是稳定强大、无所不能的;同时确信自己能够在这种庇护下得到依恋的满足。
父母是安全基地,家是避风港,危险和痛苦都有人安抚。
鹿道森没有这种幸运,只是在风雨飘摇着前行,懵懵懂懂中被迫长大,像很多人一样。
为人父母,需要格外保有一份执着,就是无论如何,爱你的独一无二的孩子。
怎样算是爱?
收起自己的缺失和好恶,自己希望如何被对待,就如何对待你的孩子。
偶尔急了骂两句可能都没关系,但是不能不提供给孩子保护,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的。
甚至有的父母本身就在带给孩子“威胁”——经济和精神上双重穷困,把拯救的责任推给孩子,对孩子的能力评头论足指责打击,对生活选择指手画脚横加干涉。
当几近枯萎的孩子被推向社会,遭遇恶意霸凌的几率会比其他人更高;而在经历羞辱的时刻,他们的内心没有来自父母力量的支撑,只有恐惧和无助,一地的碎片和塌陷。
再者,这些孩子面临选择时异常困难和痛苦。
一方面,他们肩负着改变原生家庭命运的重担,害怕一个不小心,葬送的是父母的厚望; 另一方面在心理上,由于未得到过充分的爱,会让他们去幻想一个神话般完美的世界来进行自我满足;正如父母想象一个完美的孩子来拯救整个家庭的不幸一样。
都无力面对现实。
现实的生活什么样?作家贾平凹说得好:人过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,一日遇魔。我知道我的头顶有太阳,无论晴朗还是阴沉,而太阳总在。
父母就是孩子的太阳。
我们能够理解父母本身有创伤,但请别忘记孩子是弱者。日后哪怕他们在外叱咤风云,心底里永远留存一抹对养育者的温柔。
细声软语是温柔,而坚如磐石般的存在,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温柔与护佑。
拥有亿万读者的阿富汗小说《追风筝的人》中两位小主人公之间的友谊和爱,就为我们展现了所有人终生都为之动容的深刻关系。
70年代的喀布尔,小少爷阿米尔,和比他小一岁的仆人哈桑,两人从小一起长大,虽然是主仆关系,但情同手足,是很好的玩伴。
阿米尔出生时母亲就死了,每每他受到小混混欺负时,都是哈桑出手保护小主人。因此父亲觉得懦弱是儿子的缺陷,这让阿米尔很沮丧。
哈桑有两项绝技,一是打弹弓厉害;二是斗风筝。
根据当地的风俗,每年冬季会举办斗风筝大赛,规则是谁的风筝能把其他风筝的线在空中割断,谁就胜出。而且要赶在风筝跌落前奔跑到准确位置,把它接住。
阿米尔很想向父亲证明自己的实力。
这一年,他和哈桑配合,终于赢得比赛。当哈桑最后要奔向巷子为小主人拿回风筝时,喊出了潜藏在无数个阿米尔心底的渴望——
为你,千千万万遍!
是的,这句话足以振奋到每个人。
蕴含在背后的深意是,无论一个什么样的我们,都值得被另一个人千千万万遍爱着。
拥有这样的自尊自信,令自我价值感稳固,创造和担当才变成可能。
在心理意义上,哈桑为阿米尔提供了极具父母功能的陪伴和保护。他照顾小主人的饮食起居,一起玩耍,吓退小混混;虽不识字,对阿米尔所写的故事表现出浓厚兴趣。
如果所有人童年都得到过如此的照拂,那么世上会少很多心碎悲伤的故事。
让人更加心碎的事情在后面。
所有的孩子都想得到那只风筝。当哈桑在一条窄僻的巷子里接住风筝时,被几个坏小子围住了。
他为了完成阿米尔的心愿,付出了被坏小子强奸的惨痛代价。阿米尔躲在暗处,窥视了这一切,半点声也没敢出。
当哈桑提着风筝,一瘸一拐走出巷口时,对阿米尔说:“回家吧,晚了老爷该担心了。”鲜血从哈桑的裤管里,滴落在身后的雪地,留下一串印记。
哈桑什么都明白,却什么也没有说。
阿米尔知道自己背叛和抛弃了哈桑,愧疚感每天噬咬着心灵。他知道父亲最痛恨偷盗,就谎称自己丢了手表并嫁祸给哈桑。
哈桑没有反驳,选择离开。
后期因为战乱,父亲带着阿米尔辗转到了美国。多年以后,哈桑已经结婚,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阿米尔父子原来的住处,继续替主人看守老房子,防止被塔利班侵占。
哈桑学会了写信,写给远在美国的阿米尔,说很想念他,希望知道他在美国的生活。
可惜没等到回信,哈桑和妻子就被塔利班打死,留下儿子索拉博被孤儿院收养,后又被当年强奸哈桑的坏人送给了塔利班军阀,惨遭虐待。
这时,阿米尔得知,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,索拉博就是他的亲侄子。
“为你,千千万万遍!”这个声音在耳畔响起,力量终究战胜了懦弱,阿米尔潜回阿富汗,决定将索拉博带回美国,共同生活。
在与塔利班军阀交涉中,阿米尔被打成重伤。危急关头,索拉博拉满手里的弹弓,将一颗弹珠深深嵌入敌人的眼中。
刷到影片这一幕,我破防了。
索拉博的忠诚和坚定,和父亲哈桑,是一脉相承的。
那一刻,小索拉博变成了哈桑,在经历了阿米尔的背叛后,依然选择爱和保护对方,不离不弃。
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,都缺少这部分坚不可摧的父母影像。
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感受到,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,不完美也是值得被爱的。有了这种确认感,才能获得自我发展。
就像鹿道森写的那样:“我们从来不缺对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和动力,从不害怕困难险阻,而是没有爱。请你此刻爱你的孩子吧。”
他还在遗书中提到了“自己可能是父母的累赘”这一点。
在我的经验中,童年离开父母,被送到别处寄养的小孩,心中可能都对此存疑。
有一位30多岁的女性,因为感到自己不时的空虚和无意义,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。
在咨询进行到一年多的时候,某次她向咨询师报告了失眠、莫名想哭、没有食欲的感觉,甚至谈到一些烧炭自杀的想法。
由于父母工作原因,她很小时就被送到奶奶家抚养。
一个大院里住了好几户人家,她看到别人家的小孩都是和父母一起,唯独她例外。
父母并不常来看她,偶尔来一回,分别时母亲试图偷偷走掉,当她发现时大哭,父亲呵斥她不准哭。
她想象死后变成大山中的一粒沙土,没有人认得她,只有她自己知道。风可以随意将她吹向哪里,她只是作为一粒沙土存在,不会消失。
咨询师突然问:“你觉得你死之后,我会去祭奠你吗?”
她愣在那里,半天回过神来,尴尬地笑笑:“应该不会吧?”
咨询师看着她,认真答:“会”。
从那刻起,有个人住进了她心里。偶尔不想活下去的时候,心里会浮现出那个坚定的面孔和声音。
那个人是咨询师吗?是,也不是。
最终幻化作一股确信的力量,在无数个暗夜里,成为自己的一盏明灯。
作者: 徐亚辉,二级心理咨询师,UM心理主笔;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。
编辑 | 花花
2021-12-11
2021-12-11
2021-12-10
2021-12-10
2021-12-09
2021-12-09